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沙海间,百万亩梭梭林阻挡了沙漠的侵蚀,逆转了“沙进人退”的危局。真切感受全区上下勠力同心防沙治沙的坚韧与成果,俯瞰北疆绿色长城锁住黄沙的亮丽画卷,10集系列报道《鏖战“三北” 共筑绿色长城》今日播出第二篇《绿锁黄龙:锁住沙漠咽喉的“百万雄兵”》。
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疑惑,这还是阿拉善吗?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贺兰山北坡。眼前每一株梭梭,都是向沙漠宣战的“士兵”。14年间,这片梭梭林已超百万亩,相当于7万个足球场。在年均蒸发量超3000毫米的极度干旱之地,这场“绿色战役”如何打赢?我们一路追寻答案。
阿拉善,是我国沙尘暴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沙化土地面积一度占到全盟总面积的7成以上。肆虐的风沙不仅吞噬草场、掩埋村庄,更成为威胁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悬剑”。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牧民 王刚 当时的生态环境如果说再恶劣下去,真正这儿其实也就住不了人了,黄沙就把这儿掩埋了。
茫来嘎查所在的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嘎查的26户牧民陆续搬走,最少的时候仅剩5户人家。2011年起,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忠宁带领着留下的牧民,开始在沙漠荒滩上种梭梭。即便困难重重,但这片林子,他非种不可!
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生存难以为继,种树成了唯一的解决之道。然而在这样生态严酷的环境下,种活一棵梭梭,到底有多难?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党支部书记 王忠宁 难!水就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当时种这块,也是拉水种,就是路远,反正挺不容易的。
这场绿色之战,从解决水源开始。为了在短暂的适宜期抢种,王忠宁和牧民们需要从十几公里外的水源地拉水。酷暑下,装满水的罐车常常陷进随处可见的沙窝子。每一棵梭梭苗种下去,都得跟老天爷抢水、抢温度、抢时间,需要用绣花功夫来治理沙漠。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潘竞军 苗木种植以后,每次浇水都确定精准地浇在这个坑里边,每一个坑的用水量它都是有一个精确值。
2011年,茫来嘎查扎下第一批试验林。之后,梭梭以每年10万亩速度向沙漠腹地挺进。茫来嘎查成功建成了43万亩梭梭林基地,形成了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绿色林带,“锁住”了桀骜不驯的乌兰布和“黄龙”。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潘竞军 我身后的您看到这片是这个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缘。通过这片(梭梭林)产业基地的建设,它把这乌兰布和沙漠挡在了黄河西岸,防止了每年大量的流沙吹入黄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左旗已经累计完成以梭梭为主的人工造林280万亩,梭梭平均高度超过1米5,林下自然萌发苗木每平方米有15株。阳光下、沙海间,一棵棵梭梭似“百万雄兵”列阵,宛如一道绿色长城。
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今年雨水条件好,您看这棵梭梭上这部分的新梢就是今年新长出来的。我这一扎是15公分,一年就长一扎长。支部书记王忠宁还特别告诉我一个他的新发现,过去他们种梭梭都是纵横交错整整齐齐,现在已经乱了,因为草籽飘落、新苗自生,生态正在恢复野性活力。
鏖战“三北” 共筑绿色长城(二) | 绿锁黄龙:锁住沙漠咽喉的“百万雄兵”,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沙海间,百万亩梭梭林阻挡了沙漠的侵蚀,逆转了“沙进人退”的危局。真切感受全区上下勠力同心防沙治沙的坚韧与成果,俯瞰北疆绿色长城锁住黄沙的亮丽画卷,10集系列报道《鏖战“三北” 共筑绿色长城》今日播出第二篇《绿锁黄龙:锁住沙漠咽喉的“百万雄兵”》。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疑惑,这还是阿拉善吗?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贺兰山北坡。眼前每一株梭梭,都是向沙漠宣战的“士兵”。14年间,这片梭梭林已超百万亩,相当于7万个足球场。在年均蒸发量超3000毫米的极度干旱之地,这场“绿色战役”如何打赢?我们一路追寻答案。阿拉善,是我国沙尘暴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沙化土地面积一度占到全盟总面积的7成以上。肆虐的风沙不仅吞噬草场、掩埋村庄,更成为威胁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悬剑”。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牧民 王刚 当时的生态环境如果说再恶劣下去,真正这儿其实也就住不了人了,黄沙就把这儿掩埋了。茫来嘎查所在的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嘎查的26户牧民陆续搬走,最少的时候仅剩5户人家。2011年起,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忠宁带领着留下的牧民,开始在沙漠荒滩上种梭梭。即便困难重重,但这片林子,他非种不可!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生存难以为继,种树成了唯一的解决之道。然而在这样生态严酷的环境下,种活一棵梭梭,到底有多难?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党支部书记 王忠宁 难!水就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当时种这块,也是拉水种,就是路远,反正挺不容易的。这场绿色之战,从解决水源开始。为了在短暂的适宜期抢种,王忠宁和牧民们需要从十几公里外的水源地拉水。酷暑下,装满水的罐车常常陷进随处可见的沙窝子。每一棵梭梭苗种下去,都得跟老天爷抢水、抢温度、抢时间,需要用绣花功夫来治理沙漠。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潘竞军 苗木种植以后,每次浇水都确定精准地浇在这个坑里边,每一个坑的用水量它都是有一个精确值。2011年,茫来嘎查扎下第一批试验林。之后,梭梭以每年10万亩速度向沙漠腹地挺进。茫来嘎查成功建成了43万亩梭梭林基地,形成了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绿色林带,“锁住”了桀骜不驯的乌兰布和“黄龙”。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潘竞军 我身后的您看到这片是这个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缘。通过这片(梭梭林)产业基地的建设,它把这乌兰布和沙漠挡在了黄河西岸,防止了每年大量的流沙吹入黄河。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左旗已经累计完成以梭梭为主的人工造林280万亩,梭梭平均高度超过1米5,林下自然萌发苗木每平方米有15株。阳光下、沙海间,一棵棵梭梭似“百万雄兵”列阵,宛如一道绿色长城。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今年雨水条件好,您看这棵梭梭上这部分的新梢就是今年新长出来的。我这一扎是15公分,一年就长一扎长。支部书记王忠宁还特别告诉我一个他的新发现,过去他们种梭梭都是纵横交错整整齐齐,现在已经乱了,因为草籽飘落、新苗自生,生态正在恢复野性活力。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的沙海间,百万亩梭梭林阻挡了沙漠的侵蚀,逆转了“沙进人退”的危局。真切感受全区上下勠力同心防沙治沙的坚韧与成果,俯瞰北疆绿色长城锁住黄沙的亮丽画卷,10集系列报道《鏖战“三北” 共筑绿色长城》今日播出第二篇《绿锁黄龙:锁住沙漠咽喉的“百万雄兵”》。
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你是不是跟我一样疑惑,这还是阿拉善吗?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贺兰山北坡。眼前每一株梭梭,都是向沙漠宣战的“士兵”。14年间,这片梭梭林已超百万亩,相当于7万个足球场。在年均蒸发量超3000毫米的极度干旱之地,这场“绿色战役”如何打赢?我们一路追寻答案。
阿拉善,是我国沙尘暴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沙化土地面积一度占到全盟总面积的7成以上。肆虐的风沙不仅吞噬草场、掩埋村庄,更成为威胁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悬剑”。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牧民 王刚 当时的生态环境如果说再恶劣下去,真正这儿其实也就住不了人了,黄沙就把这儿掩埋了。
茫来嘎查所在的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嘎查的26户牧民陆续搬走,最少的时候仅剩5户人家。2011年起,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忠宁带领着留下的牧民,开始在沙漠荒滩上种梭梭。即便困难重重,但这片林子,他非种不可!
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生存难以为继,种树成了唯一的解决之道。然而在这样生态严酷的环境下,种活一棵梭梭,到底有多难?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党支部书记 王忠宁 难!水就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当时种这块,也是拉水种,就是路远,反正挺不容易的。
这场绿色之战,从解决水源开始。为了在短暂的适宜期抢种,王忠宁和牧民们需要从十几公里外的水源地拉水。酷暑下,装满水的罐车常常陷进随处可见的沙窝子。每一棵梭梭苗种下去,都得跟老天爷抢水、抢温度、抢时间,需要用绣花功夫来治理沙漠。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潘竞军 苗木种植以后,每次浇水都确定精准地浇在这个坑里边,每一个坑的用水量它都是有一个精确值。
2011年,茫来嘎查扎下第一批试验林。之后,梭梭以每年10万亩速度向沙漠腹地挺进。茫来嘎查成功建成了43万亩梭梭林基地,形成了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绿色林带,“锁住”了桀骜不驯的乌兰布和“黄龙”。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潘竞军 我身后的您看到这片是这个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缘。通过这片(梭梭林)产业基地的建设,它把这乌兰布和沙漠挡在了黄河西岸,防止了每年大量的流沙吹入黄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左旗已经累计完成以梭梭为主的人工造林280万亩,梭梭平均高度超过1米5,林下自然萌发苗木每平方米有15株。阳光下、沙海间,一棵棵梭梭似“百万雄兵”列阵,宛如一道绿色长城。
王丹阳 内蒙古台记者 今年雨水条件好,您看这棵梭梭上这部分的新梢就是今年新长出来的。我这一扎是15公分,一年就长一扎长。支部书记王忠宁还特别告诉我一个他的新发现,过去他们种梭梭都是纵横交错整整齐齐,现在已经乱了,因为草籽飘落、新苗自生,生态正在恢复野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