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草原鼠害防治作为构筑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截至6月末,全盟累计完成草原鼠害防治作业85.73万亩,综合防治效率达93%以上,有效遏制鼠害扩散态势,为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绿色防线。
一、高位推动构建全域防控网络
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的指挥体系,成立由兴安盟林草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盟草原鼠害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防治工作。自3月下旬开始,组织各旗县市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全域踏查,运用样点堵洞开洞法、土丘系数调查法,科学预判2025年潜在危害面积215万亩。依托“草原大数据监测平台”,精准划定防治区域,实现鼠害动态实时监控与精准预警。同时,指导各旗县市“一地一策”编制《2025年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实施方案》,适时采取“地面机械+人工下夹+生物药剂”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防治效率与生态安全的双提升,形成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防治格局。
二、科技引领创新绿色防治模式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原则,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绿色防治技术,有效减少化学药剂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在鼠害高发区建设鹰架招鹰防治,构建天敌生物链,并使用大型机械和人工投放方式进行施药,累计使用生物制剂19.2吨,防治面积62.66万亩,显著降低了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针对东北鼢鼠危害区域,采用人工开洞布设鼠夹和外置捕捉信号捕鼠器的方式,累计完成物理防治23.07万亩。鼠害防治工作开展以来,全盟投入草原鼠害防控专项资金236万元,储备药剂23吨,向各旗县市发放鼠夹11500个、防护物资服16500套(件);累计出动人力劳力2845人次、技术干部470人次、车辆726辆次、大型机械86台次,共计防治草原鼠害面积85.73万亩。
三、全民动员共筑生态防护长城
持续完善“线上+线下”立体化宣教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格局。以“5.12林草生物安全宣传周”活动为载体,通过悬挂横幅、设立展板、展示标本、发放宣传资料和播放视频等方式向农牧民普及防治知识。活动累计出动宣传人员196人、宣传车19辆、设立展板41块、悬挂宣传条幅40条、播放相关视频4条、发放林草有害生物宣传资料4310册、发放林草有害生物宣传品2612件,现场解答群众各类咨询381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防控意识和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有害生物防控氛围。
通过系统防治,全盟草原鼠类繁殖扩散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草原生态持续改善,天然草原顺利返青,为牧草产量和品质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切实保护了草原生态安全。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完善草原鼠害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深化“政府+科研+农牧民”合作模式,推动智慧林草建设,提升防控科技水平,让绿色成为兴安盟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兴安盟全面完成2025年草原鼠害防治工作 , 兴安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草原鼠害防治作为构筑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截至6月末,全盟累计完成草原鼠害防治作业85.73万亩,综合防治效率达93%以上,有效遏制鼠害扩散态势,为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绿色防线。一、高位推动构建全域防控网络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的指挥体系,成立由兴安盟林草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盟草原鼠害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防治工作。自3月下旬开始,组织各旗县市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全域踏查,运用样点堵洞开洞法、土丘系数调查法,科学预判2025年潜在危害面积215万亩。依托“草原大数据监测平台”,精准划定防治区域,实现鼠害动态实时监控与精准预警。同时,指导各旗县市“一地一策”编制《2025年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实施方案》,适时采取“地面机械+人工下夹+生物药剂”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防治效率与生态安全的双提升,形成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防治格局。二、科技引领创新绿色防治模式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原则,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绿色防治技术,有效减少化学药剂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在鼠害高发区建设鹰架招鹰防治,构建天敌生物链,并使用大型机械和人工投放方式进行施药,累计使用生物制剂19.2吨,防治面积62.66万亩,显著降低了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针对东北鼢鼠危害区域,采用人工开洞布设鼠夹和外置捕捉信号捕鼠器的方式,累计完成物理防治23.07万亩。鼠害防治工作开展以来,全盟投入草原鼠害防控专项资金236万元,储备药剂23吨,向各旗县市发放鼠夹11500个、防护物资服16500套(件);累计出动人力劳力2845人次、技术干部470人次、车辆726辆次、大型机械86台次,共计防治草原鼠害面积85.73万亩。三、全民动员共筑生态防护长城持续完善“线上+线下”立体化宣教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格局。以“5.12林草生物安全宣传周”活动为载体,通过悬挂横幅、设立展板、展示标本、发放宣传资料和播放视频等方式向农牧民普及防治知识。活动累计出动宣传人员196人、宣传车19辆、设立展板41块、悬挂宣传条幅40条、播放相关视频4条、发放林草有害生物宣传资料4310册、发放林草有害生物宣传品2612件,现场解答群众各类咨询381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防控意识和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有害生物防控氛围。通过系统防治,全盟草原鼠类繁殖扩散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草原生态持续改善,天然草原顺利返青,为牧草产量和品质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切实保护了草原生态安全。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完善草原鼠害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深化“政府+科研+农牧民”合作模式,推动智慧林草建设,提升防控科技水平,让绿色成为兴安盟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兴安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草原鼠害防治作为构筑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截至6月末,全盟累计完成草原鼠害防治作业85.73万亩,综合防治效率达93%以上,有效遏制鼠害扩散态势,为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绿色防线。
一、高位推动构建全域防控网络
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的指挥体系,成立由兴安盟林草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全盟草原鼠害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防治工作。自3月下旬开始,组织各旗县市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全域踏查,运用样点堵洞开洞法、土丘系数调查法,科学预判2025年潜在危害面积215万亩。依托“草原大数据监测平台”,精准划定防治区域,实现鼠害动态实时监控与精准预警。同时,指导各旗县市“一地一策”编制《2025年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实施方案》,适时采取“地面机械+人工下夹+生物药剂”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防治效率与生态安全的双提升,形成上下贯通、高效联动的防治格局。
二、科技引领创新绿色防治模式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原则,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绿色防治技术,有效减少化学药剂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在鼠害高发区建设鹰架招鹰防治,构建天敌生物链,并使用大型机械和人工投放方式进行施药,累计使用生物制剂19.2吨,防治面积62.66万亩,显著降低了对非靶标生物的伤害;针对东北鼢鼠危害区域,采用人工开洞布设鼠夹和外置捕捉信号捕鼠器的方式,累计完成物理防治23.07万亩。鼠害防治工作开展以来,全盟投入草原鼠害防控专项资金236万元,储备药剂23吨,向各旗县市发放鼠夹11500个、防护物资服16500套(件);累计出动人力劳力2845人次、技术干部470人次、车辆726辆次、大型机械86台次,共计防治草原鼠害面积85.73万亩。
三、全民动员共筑生态防护长城
持续完善“线上+线下”立体化宣教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格局。以“5.12林草生物安全宣传周”活动为载体,通过悬挂横幅、设立展板、展示标本、发放宣传资料和播放视频等方式向农牧民普及防治知识。活动累计出动宣传人员196人、宣传车19辆、设立展板41块、悬挂宣传条幅40条、播放相关视频4条、发放林草有害生物宣传资料4310册、发放林草有害生物宣传品2612件,现场解答群众各类咨询381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防控意识和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有害生物防控氛围。
通过系统防治,全盟草原鼠类繁殖扩散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草原生态持续改善,天然草原顺利返青,为牧草产量和品质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切实保护了草原生态安全。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完善草原鼠害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深化“政府+科研+农牧民”合作模式,推动智慧林草建设,提升防控科技水平,让绿色成为兴安盟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