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做好2025年草原虫害防控工作,有效遏制虫害扩散态势,切实保障草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兴安盟于5月起全面启动草原虫害防治专项攻坚行动。通过构建“多方联动、精准预警、科学防治”的立体防控体系,形成“监测-预警-防治-评估”全链条管理机制,为全年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四级联动机制,凝聚防治合力
建立“盟级统筹、旗县主责、苏木(乡镇)落实、牧民参与”的四级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防治网络。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制定草原虫害防治方案,组建技术指导组赴各旗县(市)开展实地督导;各地林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专业防治队伍与农牧民技术骨干协同作战,汇总各苏木(乡镇)虫情巡查与上报情况,确保防治区域全覆盖、技术标准全统一。同时,各地通过设立流动展板、发放宣传册、现场演示防治技术、播放科普短视频等形式,向牧民普及草原虫害识别、简易防治技术,引导牧民主动参与到虫害监测与防治中,构建“专业防治+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二、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夯实数据支撑
5月起,兴安盟启动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专项行动,6个旗县市15个乡镇的监测队员按照“网格化布点、标准化监测”要求,对重点区域不同草原类型实施动态跟踪。通过“踏查+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记录草原害虫的发生区域、害虫种类、危害范围、危害程度、虫口密度、虫龄结构等关键指标,同时做好样方内草原植被盖度、优势物种生长状况的观测工作,确保数据全面、准确。为科学防控筑牢“数据根基”的同时,做到及时掌握虫害发展趋势,并根据针对今年虫害发生特点提前部署,形成全方位监测网络,为后续科学施策奠定基础。
三、推行绿色防治技术,守护生态安全
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绿色防控”原则,构建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立体防控网络。在轻度发生区,通过投放牧鸡、合理放牧、设置草原围栏等措施,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增强草原自身的抗虫能力;在重度发生区采用“空地协同”作业模式,出动直升机、无人机、大型机械、中小型喷雾器等现代化装备开展精准施药,全部选用苦参碱生物制剂,并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执行“三不原则”:不在繁殖期施药、不超剂量使用、不污染水源地,确保防治效果与生态安全双达标。
截至目前,防治工作累计出动技术人员122人次,投入劳力332人次、调用飞机90架次、大型机械35台次、中小型喷雾器303台次、车辆329辆次。全盟已完成草原蝗虫防治面积51.1万亩,草原虫害防治成效明显。
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紧盯虫害发生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高质效完成年度草原虫害防治任务,不断完善科技防控举措,全力守护草原生态安全,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草原生态屏障】兴安盟全面打响草原虫害防治攻坚战, 为扎实做好2025年草原虫害防控工作,有效遏制虫害扩散态势,切实保障草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兴安盟于5月起全面启动草原虫害防治专项攻坚行动。通过构建“多方联动、精准预警、科学防治”的立体防控体系,形成“监测-预警-防治-评估”全链条管理机制,为全年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一、构建四级联动机制,凝聚防治合力建立“盟级统筹、旗县主责、苏木(乡镇)落实、牧民参与”的四级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防治网络。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制定草原虫害防治方案,组建技术指导组赴各旗县(市)开展实地督导;各地林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专业防治队伍与农牧民技术骨干协同作战,汇总各苏木(乡镇)虫情巡查与上报情况,确保防治区域全覆盖、技术标准全统一。同时,各地通过设立流动展板、发放宣传册、现场演示防治技术、播放科普短视频等形式,向牧民普及草原虫害识别、简易防治技术,引导牧民主动参与到虫害监测与防治中,构建“专业防治+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新格局。二、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夯实数据支撑5月起,兴安盟启动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专项行动,6个旗县市15个乡镇的监测队员按照“网格化布点、标准化监测”要求,对重点区域不同草原类型实施动态跟踪。通过“踏查+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记录草原害虫的发生区域、害虫种类、危害范围、危害程度、虫口密度、虫龄结构等关键指标,同时做好样方内草原植被盖度、优势物种生长状况的观测工作,确保数据全面、准确。为科学防控筑牢“数据根基”的同时,做到及时掌握虫害发展趋势,并根据针对今年虫害发生特点提前部署,形成全方位监测网络,为后续科学施策奠定基础。三、推行绿色防治技术,守护生态安全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绿色防控”原则,构建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立体防控网络。在轻度发生区,通过投放牧鸡、合理放牧、设置草原围栏等措施,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增强草原自身的抗虫能力;在重度发生区采用“空地协同”作业模式,出动直升机、无人机、大型机械、中小型喷雾器等现代化装备开展精准施药,全部选用苦参碱生物制剂,并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执行“三不原则”:不在繁殖期施药、不超剂量使用、不污染水源地,确保防治效果与生态安全双达标。截至目前,防治工作累计出动技术人员122人次,投入劳力332人次、调用飞机90架次、大型机械35台次、中小型喷雾器303台次、车辆329辆次。全盟已完成草原蝗虫防治面积51.1万亩,草原虫害防治成效明显。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紧盯虫害发生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高质效完成年度草原虫害防治任务,不断完善科技防控举措,全力守护草原生态安全,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为扎实做好2025年草原虫害防控工作,有效遏制虫害扩散态势,切实保障草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兴安盟于5月起全面启动草原虫害防治专项攻坚行动。通过构建“多方联动、精准预警、科学防治”的立体防控体系,形成“监测-预警-防治-评估”全链条管理机制,为全年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构建四级联动机制,凝聚防治合力
建立“盟级统筹、旗县主责、苏木(乡镇)落实、牧民参与”的四级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防治网络。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制定草原虫害防治方案,组建技术指导组赴各旗县(市)开展实地督导;各地林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专业防治队伍与农牧民技术骨干协同作战,汇总各苏木(乡镇)虫情巡查与上报情况,确保防治区域全覆盖、技术标准全统一。同时,各地通过设立流动展板、发放宣传册、现场演示防治技术、播放科普短视频等形式,向牧民普及草原虫害识别、简易防治技术,引导牧民主动参与到虫害监测与防治中,构建“专业防治+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二、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夯实数据支撑
5月起,兴安盟启动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专项行动,6个旗县市15个乡镇的监测队员按照“网格化布点、标准化监测”要求,对重点区域不同草原类型实施动态跟踪。通过“踏查+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记录草原害虫的发生区域、害虫种类、危害范围、危害程度、虫口密度、虫龄结构等关键指标,同时做好样方内草原植被盖度、优势物种生长状况的观测工作,确保数据全面、准确。为科学防控筑牢“数据根基”的同时,做到及时掌握虫害发展趋势,并根据针对今年虫害发生特点提前部署,形成全方位监测网络,为后续科学施策奠定基础。
三、推行绿色防治技术,守护生态安全
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绿色防控”原则,构建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立体防控网络。在轻度发生区,通过投放牧鸡、合理放牧、设置草原围栏等措施,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增强草原自身的抗虫能力;在重度发生区采用“空地协同”作业模式,出动直升机、无人机、大型机械、中小型喷雾器等现代化装备开展精准施药,全部选用苦参碱生物制剂,并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执行“三不原则”:不在繁殖期施药、不超剂量使用、不污染水源地,确保防治效果与生态安全双达标。
截至目前,防治工作累计出动技术人员122人次,投入劳力332人次、调用飞机90架次、大型机械35台次、中小型喷雾器303台次、车辆329辆次。全盟已完成草原蝗虫防治面积51.1万亩,草原虫害防治成效明显。
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紧盯虫害发生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高质效完成年度草原虫害防治任务,不断完善科技防控举措,全力守护草原生态安全,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