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库伦旗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六期中创新群众参与机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优先保证就近农牧民增收,努力让生态富民贯穿生态建设全过程。
一、典型经验推广
(一)精准对接需求,强化就业导向
聚焦项目落地农牧区,确保农牧民能就近参与。提前摸排农牧民技能和就业意愿,实现项目用工与劳动力需求精准对接。
(二)多元利益联结,保障持续增收
除务工工资外,鼓励项目与农牧民合作,通过原材料供应、机械租赁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蒙辽界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2024年、2025年库伦旗治理单元就近租赁使用各种机械设备300余次,为当地农牧区创收38万余元。通过以工代赈,实现当地就近就业人次2600余人次,发放农牧民工资1600余万元。
(三)技能培训嵌入,提升就业能力
在项目实施中同步开展植树种草实用技能培训,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教学,累计培训农牧民1600余人次。
二、科学创新模式
(一)季节性用工灵活调配模式
结合农牧民生产规律(如春耕、秋收前后),错峰安排项目施工,既保障农业生产,又实现务工增收。例如,在农闲期开展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灌木平茬等项目,吸纳农牧民短期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
(二)数字化用工管理模式
建立“农牧民务工信息台账”,通过微信登记发布劳动力信息,实时发布项目用工需求,实现报名、考勤记录、工资核算,提高用工效率,杜绝拖欠工资现象。
三、严格管理流程
(一)严把项目筛选关
优先选择投资规模适宜、前期工作成熟、能带动大量本地劳动力的项目,明确要求项目务工人员中应用尽用本地农牧民,且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项目资金的10%。
(二)强化过程监管
成立专项工作组,全程监督项目施工中农牧民用工数量、工资发放等情况,要求施工单位按务工人员名单即及用工天数事实结算报酬。
(三)完善后续服务
项目结束后,对参与务工的农牧民进行跟踪回访,建立台账,以备后用或推荐至其他项目就业,确保增收稳定性。
以库伦旗中央财政“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为例,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持,从而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按资金投入的就业系数50000元人民币提供或创造1个就业空间计算,本项目资金总投入1696.02万元人民币,可新增300余个就业空间,对保障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及行业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当地农牧民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工程项目区域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对外交往,扩大人员交流,加速信息传递,有利于引进人才、技术和设备,对尽快提高项目区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产业的管理和科技水平,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伴随“三北”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高农牧民生产水平,带动和激发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广大农牧民早日走上小康之路。
通辽市库伦旗“以工代赈”惠民生 乡村振兴促增收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库伦旗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六期中创新群众参与机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优先保证就近农牧民增收,努力让生态富民贯穿生态建设全过程。一、典型经验推广(一)精准对接需求,强化就业导向聚焦项目落地农牧区,确保农牧民能就近参与。提前摸排农牧民技能和就业意愿,实现项目用工与劳动力需求精准对接。(二)多元利益联结,保障持续增收除务工工资外,鼓励项目与农牧民合作,通过原材料供应、机械租赁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蒙辽界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2024年、2025年库伦旗治理单元就近租赁使用各种机械设备300余次,为当地农牧区创收38万余元。通过以工代赈,实现当地就近就业人次2600余人次,发放农牧民工资1600余万元。(三)技能培训嵌入,提升就业能力在项目实施中同步开展植树种草实用技能培训,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教学,累计培训农牧民1600余人次。二、科学创新模式(一)季节性用工灵活调配模式结合农牧民生产规律(如春耕、秋收前后),错峰安排项目施工,既保障农业生产,又实现务工增收。例如,在农闲期开展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灌木平茬等项目,吸纳农牧民短期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二)数字化用工管理模式建立“农牧民务工信息台账”,通过微信登记发布劳动力信息,实时发布项目用工需求,实现报名、考勤记录、工资核算,提高用工效率,杜绝拖欠工资现象。三、严格管理流程(一)严把项目筛选关优先选择投资规模适宜、前期工作成熟、能带动大量本地劳动力的项目,明确要求项目务工人员中应用尽用本地农牧民,且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项目资金的10%。(二)强化过程监管成立专项工作组,全程监督项目施工中农牧民用工数量、工资发放等情况,要求施工单位按务工人员名单即及用工天数事实结算报酬。(三)完善后续服务项目结束后,对参与务工的农牧民进行跟踪回访,建立台账,以备后用或推荐至其他项目就业,确保增收稳定性。以库伦旗中央财政“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为例,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持,从而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按资金投入的就业系数50000元人民币提供或创造1个就业空间计算,本项目资金总投入1696.02万元人民币,可新增300余个就业空间,对保障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及行业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当地农牧民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工程项目区域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对外交往,扩大人员交流,加速信息传递,有利于引进人才、技术和设备,对尽快提高项目区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产业的管理和科技水平,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伴随“三北”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高农牧民生产水平,带动和激发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广大农牧民早日走上小康之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库伦旗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六期中创新群众参与机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模式,优先保证就近农牧民增收,努力让生态富民贯穿生态建设全过程。
一、典型经验推广
(一)精准对接需求,强化就业导向
聚焦项目落地农牧区,确保农牧民能就近参与。提前摸排农牧民技能和就业意愿,实现项目用工与劳动力需求精准对接。
(二)多元利益联结,保障持续增收
除务工工资外,鼓励项目与农牧民合作,通过原材料供应、机械租赁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蒙辽界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2024年、2025年库伦旗治理单元就近租赁使用各种机械设备300余次,为当地农牧区创收38万余元。通过以工代赈,实现当地就近就业人次2600余人次,发放农牧民工资1600余万元。
(三)技能培训嵌入,提升就业能力
在项目实施中同步开展植树种草实用技能培训,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教学,累计培训农牧民1600余人次。
二、科学创新模式
(一)季节性用工灵活调配模式
结合农牧民生产规律(如春耕、秋收前后),错峰安排项目施工,既保障农业生产,又实现务工增收。例如,在农闲期开展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种草、灌木平茬等项目,吸纳农牧民短期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
(二)数字化用工管理模式
建立“农牧民务工信息台账”,通过微信登记发布劳动力信息,实时发布项目用工需求,实现报名、考勤记录、工资核算,提高用工效率,杜绝拖欠工资现象。
三、严格管理流程
(一)严把项目筛选关
优先选择投资规模适宜、前期工作成熟、能带动大量本地劳动力的项目,明确要求项目务工人员中应用尽用本地农牧民,且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项目资金的10%。
(二)强化过程监管
成立专项工作组,全程监督项目施工中农牧民用工数量、工资发放等情况,要求施工单位按务工人员名单即及用工天数事实结算报酬。
(三)完善后续服务
项目结束后,对参与务工的农牧民进行跟踪回访,建立台账,以备后用或推荐至其他项目就业,确保增收稳定性。
以库伦旗中央财政“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为例,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支持,从而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按资金投入的就业系数50000元人民币提供或创造1个就业空间计算,本项目资金总投入1696.02万元人民币,可新增300余个就业空间,对保障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及行业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当地农牧民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对项目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工程项目区域各项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对外交往,扩大人员交流,加速信息传递,有利于引进人才、技术和设备,对尽快提高项目区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产业的管理和科技水平,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伴随“三北”工程的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高农牧民生产水平,带动和激发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广大农牧民早日走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