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敖汉旗,沙棘林青翠欲滴,山杏果挂满枝头,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这不仅是一幅视觉盛宴,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图景。近年来,敖汉旗深入践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依托沙棘、山杏、文冠果等特色林草资源,精心培育林产品精深加工、水果经济林、林下经济、草产业、碳汇、生态旅游六大林草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2024年,全旗林草产业产值突破14.53亿元,同比增长14%,生动地印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澎湃动能。
沙漠之花:治沙致富双丰收
敖汉旗的沙棘、山杏等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是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的典范。沙棘是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其根系固碳能力尤为突出,1万亩沙棘林年固碳量达2.3万吨,拦截泥沙量超5万吨,能显著提升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有效遏制科尔沁沙地南侵,改善区域小气候,使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755个。
敖汉旗长胜镇六顷地村早年栽种的杨树速生林成了“小老树”,生态效益低下,30年来群众收益微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此投资建设了2200亩沙棘标准化种植基地。公司不仅免费给农户发放优质种苗,还与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沙棘果。此举不仅带动周边6000余亩荒坡沟渠生态修复,还为当地300多名留守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开辟了“土地流转+劳务雇用+收益分红”的多元增收渠道。
以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依托全旗16万亩天然沙棘林和113万亩山杏林,开发出沙棘及杏仁饮料、沙棘油、神经酸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敖汉沙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沙棘原浆在2024年广西南宁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刘波模式:沙地治理辟新径
位于萨力巴乡的敖汉旗亿森明珠家庭农场,是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标杆。2007年以来,农场主刘波辞掉了邮递员的工作,在沙地种植杨树150亩,后因干旱和风沙侵袭,杨树大面积枯死,于是他转向发展抗旱经济林。如今,他在萨力巴乡园区种植林果经济林2000亩,其中800亩已进入盛果期,亩产鲜果2000~4000千克,亩纯收入超3000元。此外,他还在四家子镇大王山园区种植梯田果园2000亩,形成了“一坡一品”的特色景观。
亿森明珠家庭农场的成功秘诀在于实现了“四化”,即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销售品牌化。农场引入沙果、鸡心果、龙丰苹果、寒红梨等10余个适宜北方沙地种植的抗旱品种,采用滴灌、施有机肥、以草养地等生态种植技术,并与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应用果树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配套建设垂钓池、观景台、农家乐等设施,打造“林渔旅游”品牌,
与三十二连山、城子山景区联动,实现文旅融合。农场现已申请注册“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生产基地”和“敖汉明珠”商标,着力提升产品价值,并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
亿森明珠家庭农场不仅自身效益显著,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农场常年雇用50余名农民参与生产,农忙期用工超百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带动全乡20多户发展林果种植业,面积2000余亩,实现林果总产值超450万元。
刘波从“邮递员”到“林果专家”的转型,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探索出了沙地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为敖汉旗在生态脆弱区发展高效、节水、富民的经济林产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随着文旅融合与品牌升级的逐步深化,这片沙地果园的“绿色财富”将持续释放更大价值。
赤松茸:林下撑开“致富伞”
在敖汉旗金厂沟梁镇的林荫下,一朵朵破土而出的赤松茸,撑起了林下经济的“致富伞”。当地充分利用杨树林地的天然荫蔽和湿润环境,大力发展赤松茸仿野生栽培。目前,全旗赤松茸种植面积已达500亩,其中核心产区金厂沟梁镇种植面积达450亩,林下种植占比超70%,亩产量达2500千克左右。按市场均价每千克12元计算,每亩净收益可达3万元以上。这种模式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且不占用基本农田,是高效利用林下空间的理想选择。产业发展离不开降本增效与市场拓展。当地引进黑龙江客商建设菌包厂,实现菌种培育、菌包制作本地化供应,降低种植成本30%以上。同时,引入吊袋栽培、温湿度智能调控等先进技术,实现亩产量提升40%。利用村内冷库对赤松茸进行分级保鲜,通过订单农业、电商平台结合冷链物流,确保鲜菇品质,延长销售周期,产品销往北京、山东等地。小小的赤松茸,已成为金厂沟梁镇助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黄金产业”,生动诠释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下经济真谛。现在,赤松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正从南至北在敖汉大地蓬勃发展。
敖汉苜蓿:科技引擎添活力
敖汉旗立足全旗106.8万亩草原资源,实施科技兴草战略。大力发展以“敖汉苜蓿”为核心的优质牧草产业,取得显著生态与经济效益。以敖汉旗木源牧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的敖汉苜蓿种子基地建设,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科技引擎让敖汉苜蓿在沙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和农牧民增收上释放出十足活力。该基地位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总投资384万元,历时3年,已建成3000亩现代化苜蓿种子繁育基地。项目严格按“草成方、林成网、路相通、节水灌溉、机械配套”标准建设,目前,植被盖度已由29%提升至70%,植被平均高度从5厘米增至30厘米。年产优质敖汉苜蓿原种达60吨、牧草150吨,年销售收入达330万元,年利润约210万元。其产出的种子可辐射种植优质人工牧草12万亩,为科尔沁沙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提供坚实种源保障。
同时,敖汉旗着力推动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成功打造“敖汉苜蓿”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并于2024年12月发布赤峰市地方标准《敖汉苜蓿栽培技术规范》,成为全市生态文明领域首个由县级主导制定的标准。相关科技成果《科尔沁沙地南缘长刺蒺藜草综合防控技术》亦获评全国领先水平,敖汉旗真正地走出了一条草业振兴的特色之路。
林业碳汇:绿叶里的“金钥匙”
敖汉旗积极开发碳汇产业,为“绿色颜值”赋能生态价值。目前,已正式成立绿涛森林碳汇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全旗林业碳汇项目业主,承担全旗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管理工作。
敖汉旗森林资源丰富,规模可观,碳汇潜力巨大可期。目前,专业团队对碳汇项目地块进行了详尽的外业小班数据调查,内业数据整理工作也已全面完成。敖汉旗可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乔木林面积284万亩,经科学评估,可纳入本次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乔木林面积达255万亩。
敖汉旗正以林业碳汇项目为重要突破口,在广袤的林海中精心描绘绿色发展的新蓝图,让每一片绿叶都持续释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生动实践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
绿韵北疆:生态文旅展画卷
依托八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硕的生态建设成果,敖汉旗着力打造“生态+文旅”产业。
这里,群山环抱,碧水蜿蜒,林草丰茂,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目前已建成的“内蒙古敖汉干部学院”以及12个生态建设教学点、雾气氤氲的热水温泉城、绿意盎然的绿缘生态观光园、清流潺潺的叫来河源景区等一大批景点,让敖汉成为了集教育培训、研学旅行、文化娱乐、农林科普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敖汉旗充分发挥“南山北沙”的独特地理格局、“全球500佳”环境奖“中国天然氧吧”等生态品牌效应及深厚的人文底蕴,科学布局生态旅游产业。在南部区域,依托群山叠翠、温泉汩汩的四家子热水汤和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敖汉旗正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集康养综合体和自然教育基地于一体的功能区,让清新的空气、葱郁的森林和疗愈的温泉成为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核心动力。在北部区域,依托《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三期》工程,以三义井林场治沙分场为核心,敖汉旗正努力将这片曾经的沙地转化为生态宣教与文化体验的沃土。规划建设沙地宣教示范基地1处、沙地光伏发电站1处,并配套木栈道、儿童乐园、露营地等体验设施,旨在治理后的金色沙丘与绿色屏障之间,为周边群众提供一个集度假休憩、科学教育及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提升。
敖汉“绿品”:惊艳亮相大商圈
敖汉旗在布局林草产业发展上,一方面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紧盯国内外市场,致力于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敖汉林草品牌。在“内蒙古好物进北京”活动中,敖汉旗的文冠果油、沙棘汁、特色干鲜果品等成为首都消费者青睐的“草原珍品”;在浙江义乌、广西南宁等地的国际林产品博览会上,敖汉旗展台人流如织,沙漠之花沙棘饮品、有机山杏仁、赤松茸干品等,凭借独特品质和生态内涵吸引众多客商驻足洽谈。特别是在广西举办的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上,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沙棘原浆技压群芳,荣膺展会金奖,这不仅是对企业的肯定,更是对敖汉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可。这些成绩极大地提升了敖汉旗林草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昔日黄沙漫漫到如今绿富同兴,敖汉旗的林草产业崛起之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随着碳汇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链条的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以及林草产品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敖汉旗的林草产业必将释放出强劲动能,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更为夺目的“敖汉绿”与“敖汉金”。
敖汉旗:生态产业“绿”意盎然 林草经济“金”光璀璨 , 盛夏的敖汉旗,沙棘林青翠欲滴,山杏果挂满枝头,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这不仅是一幅视觉盛宴,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图景。近年来,敖汉旗深入践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依托沙棘、山杏、文冠果等特色林草资源,精心培育林产品精深加工、水果经济林、林下经济、草产业、碳汇、生态旅游六大林草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2024年,全旗林草产业产值突破14.53亿元,同比增长14%,生动地印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澎湃动能。沙漠之花:治沙致富双丰收敖汉旗的沙棘、山杏等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是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的典范。沙棘是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其根系固碳能力尤为突出,1万亩沙棘林年固碳量达2.3万吨,拦截泥沙量超5万吨,能显著提升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有效遏制科尔沁沙地南侵,改善区域小气候,使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755个。敖汉旗长胜镇六顷地村早年栽种的杨树速生林成了“小老树”,生态效益低下,30年来群众收益微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此投资建设了2200亩沙棘标准化种植基地。公司不仅免费给农户发放优质种苗,还与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沙棘果。此举不仅带动周边6000余亩荒坡沟渠生态修复,还为当地300多名留守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开辟了“土地流转+劳务雇用+收益分红”的多元增收渠道。以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依托全旗16万亩天然沙棘林和113万亩山杏林,开发出沙棘及杏仁饮料、沙棘油、神经酸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敖汉沙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沙棘原浆在2024年广西南宁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刘波模式:沙地治理辟新径位于萨力巴乡的敖汉旗亿森明珠家庭农场,是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标杆。2007年以来,农场主刘波辞掉了邮递员的工作,在沙地种植杨树150亩,后因干旱和风沙侵袭,杨树大面积枯死,于是他转向发展抗旱经济林。如今,他在萨力巴乡园区种植林果经济林2000亩,其中800亩已进入盛果期,亩产鲜果2000~4000千克,亩纯收入超3000元。此外,他还在四家子镇大王山园区种植梯田果园2000亩,形成了“一坡一品”的特色景观。亿森明珠家庭农场的成功秘诀在于实现了“四化”,即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销售品牌化。农场引入沙果、鸡心果、龙丰苹果、寒红梨等10余个适宜北方沙地种植的抗旱品种,采用滴灌、施有机肥、以草养地等生态种植技术,并与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应用果树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配套建设垂钓池、观景台、农家乐等设施,打造“林渔旅游”品牌,与三十二连山、城子山景区联动,实现文旅融合。农场现已申请注册“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生产基地”和“敖汉明珠”商标,着力提升产品价值,并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亿森明珠家庭农场不仅自身效益显著,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农场常年雇用50余名农民参与生产,农忙期用工超百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带动全乡20多户发展林果种植业,面积2000余亩,实现林果总产值超450万元。刘波从“邮递员”到“林果专家”的转型,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探索出了沙地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为敖汉旗在生态脆弱区发展高效、节水、富民的经济林产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随着文旅融合与品牌升级的逐步深化,这片沙地果园的“绿色财富”将持续释放更大价值。赤松茸:林下撑开“致富伞”在敖汉旗金厂沟梁镇的林荫下,一朵朵破土而出的赤松茸,撑起了林下经济的“致富伞”。当地充分利用杨树林地的天然荫蔽和湿润环境,大力发展赤松茸仿野生栽培。目前,全旗赤松茸种植面积已达500亩,其中核心产区金厂沟梁镇种植面积达450亩,林下种植占比超70%,亩产量达2500千克左右。按市场均价每千克12元计算,每亩净收益可达3万元以上。这种模式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且不占用基本农田,是高效利用林下空间的理想选择。产业发展离不开降本增效与市场拓展。当地引进黑龙江客商建设菌包厂,实现菌种培育、菌包制作本地化供应,降低种植成本30%以上。同时,引入吊袋栽培、温湿度智能调控等先进技术,实现亩产量提升40%。利用村内冷库对赤松茸进行分级保鲜,通过订单农业、电商平台结合冷链物流,确保鲜菇品质,延长销售周期,产品销往北京、山东等地。小小的赤松茸,已成为金厂沟梁镇助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黄金产业”,生动诠释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下经济真谛。现在,赤松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正从南至北在敖汉大地蓬勃发展。敖汉苜蓿:科技引擎添活力敖汉旗立足全旗106.8万亩草原资源,实施科技兴草战略。大力发展以“敖汉苜蓿”为核心的优质牧草产业,取得显著生态与经济效益。以敖汉旗木源牧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的敖汉苜蓿种子基地建设,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科技引擎让敖汉苜蓿在沙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和农牧民增收上释放出十足活力。该基地位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总投资384万元,历时3年,已建成3000亩现代化苜蓿种子繁育基地。项目严格按“草成方、林成网、路相通、节水灌溉、机械配套”标准建设,目前,植被盖度已由29%提升至70%,植被平均高度从5厘米增至30厘米。年产优质敖汉苜蓿原种达60吨、牧草150吨,年销售收入达330万元,年利润约210万元。其产出的种子可辐射种植优质人工牧草12万亩,为科尔沁沙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提供坚实种源保障。同时,敖汉旗着力推动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成功打造“敖汉苜蓿”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并于2024年12月发布赤峰市地方标准《敖汉苜蓿栽培技术规范》,成为全市生态文明领域首个由县级主导制定的标准。相关科技成果《科尔沁沙地南缘长刺蒺藜草综合防控技术》亦获评全国领先水平,敖汉旗真正地走出了一条草业振兴的特色之路。林业碳汇:绿叶里的“金钥匙”敖汉旗积极开发碳汇产业,为“绿色颜值”赋能生态价值。目前,已正式成立绿涛森林碳汇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全旗林业碳汇项目业主,承担全旗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管理工作。敖汉旗森林资源丰富,规模可观,碳汇潜力巨大可期。目前,专业团队对碳汇项目地块进行了详尽的外业小班数据调查,内业数据整理工作也已全面完成。敖汉旗可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乔木林面积284万亩,经科学评估,可纳入本次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乔木林面积达255万亩。敖汉旗正以林业碳汇项目为重要突破口,在广袤的林海中精心描绘绿色发展的新蓝图,让每一片绿叶都持续释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生动实践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绿韵北疆:生态文旅展画卷依托八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硕的生态建设成果,敖汉旗着力打造“生态+文旅”产业。这里,群山环抱,碧水蜿蜒,林草丰茂,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目前已建成的“内蒙古敖汉干部学院”以及12个生态建设教学点、雾气氤氲的热水温泉城、绿意盎然的绿缘生态观光园、清流潺潺的叫来河源景区等一大批景点,让敖汉成为了集教育培训、研学旅行、文化娱乐、农林科普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敖汉旗充分发挥“南山北沙”的独特地理格局、“全球500佳”环境奖“中国天然氧吧”等生态品牌效应及深厚的人文底蕴,科学布局生态旅游产业。在南部区域,依托群山叠翠、温泉汩汩的四家子热水汤和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敖汉旗正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集康养综合体和自然教育基地于一体的功能区,让清新的空气、葱郁的森林和疗愈的温泉成为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核心动力。在北部区域,依托《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三期》工程,以三义井林场治沙分场为核心,敖汉旗正努力将这片曾经的沙地转化为生态宣教与文化体验的沃土。规划建设沙地宣教示范基地1处、沙地光伏发电站1处,并配套木栈道、儿童乐园、露营地等体验设施,旨在治理后的金色沙丘与绿色屏障之间,为周边群众提供一个集度假休憩、科学教育及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提升。敖汉“绿品”:惊艳亮相大商圈敖汉旗在布局林草产业发展上,一方面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紧盯国内外市场,致力于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敖汉林草品牌。在“内蒙古好物进北京”活动中,敖汉旗的文冠果油、沙棘汁、特色干鲜果品等成为首都消费者青睐的“草原珍品”;在浙江义乌、广西南宁等地的国际林产品博览会上,敖汉旗展台人流如织,沙漠之花沙棘饮品、有机山杏仁、赤松茸干品等,凭借独特品质和生态内涵吸引众多客商驻足洽谈。特别是在广西举办的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上,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沙棘原浆技压群芳,荣膺展会金奖,这不仅是对企业的肯定,更是对敖汉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可。这些成绩极大地提升了敖汉旗林草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从昔日黄沙漫漫到如今绿富同兴,敖汉旗的林草产业崛起之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随着碳汇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链条的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以及林草产品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敖汉旗的林草产业必将释放出强劲动能,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更为夺目的“敖汉绿”与“敖汉金”。
盛夏的敖汉旗,沙棘林青翠欲滴,山杏果挂满枝头,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这不仅是一幅视觉盛宴,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图景。近年来,敖汉旗深入践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依托沙棘、山杏、文冠果等特色林草资源,精心培育林产品精深加工、水果经济林、林下经济、草产业、碳汇、生态旅游六大林草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2024年,全旗林草产业产值突破14.53亿元,同比增长14%,生动地印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澎湃动能。
沙漠之花:治沙致富双丰收
敖汉旗的沙棘、山杏等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是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的典范。沙棘是防风固沙的“生态卫士”,其根系固碳能力尤为突出,1万亩沙棘林年固碳量达2.3万吨,拦截泥沙量超5万吨,能显著提升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有效遏制科尔沁沙地南侵,改善区域小气候,使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755个。
敖汉旗长胜镇六顷地村早年栽种的杨树速生林成了“小老树”,生态效益低下,30年来群众收益微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此投资建设了2200亩沙棘标准化种植基地。公司不仅免费给农户发放优质种苗,还与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沙棘果。此举不仅带动周边6000余亩荒坡沟渠生态修复,还为当地300多名留守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开辟了“土地流转+劳务雇用+收益分红”的多元增收渠道。
以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依托全旗16万亩天然沙棘林和113万亩山杏林,开发出沙棘及杏仁饮料、沙棘油、神经酸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敖汉沙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沙棘原浆在2024年广西南宁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刘波模式:沙地治理辟新径
位于萨力巴乡的敖汉旗亿森明珠家庭农场,是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标杆。2007年以来,农场主刘波辞掉了邮递员的工作,在沙地种植杨树150亩,后因干旱和风沙侵袭,杨树大面积枯死,于是他转向发展抗旱经济林。如今,他在萨力巴乡园区种植林果经济林2000亩,其中800亩已进入盛果期,亩产鲜果2000~4000千克,亩纯收入超3000元。此外,他还在四家子镇大王山园区种植梯田果园2000亩,形成了“一坡一品”的特色景观。
亿森明珠家庭农场的成功秘诀在于实现了“四化”,即品种优良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销售品牌化。农场引入沙果、鸡心果、龙丰苹果、寒红梨等10余个适宜北方沙地种植的抗旱品种,采用滴灌、施有机肥、以草养地等生态种植技术,并与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应用果树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配套建设垂钓池、观景台、农家乐等设施,打造“林渔旅游”品牌,
与三十二连山、城子山景区联动,实现文旅融合。农场现已申请注册“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生产基地”和“敖汉明珠”商标,着力提升产品价值,并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
亿森明珠家庭农场不仅自身效益显著,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农场常年雇用50余名农民参与生产,农忙期用工超百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带动全乡20多户发展林果种植业,面积2000余亩,实现林果总产值超450万元。
刘波从“邮递员”到“林果专家”的转型,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探索出了沙地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为敖汉旗在生态脆弱区发展高效、节水、富民的经济林产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随着文旅融合与品牌升级的逐步深化,这片沙地果园的“绿色财富”将持续释放更大价值。
赤松茸:林下撑开“致富伞”
在敖汉旗金厂沟梁镇的林荫下,一朵朵破土而出的赤松茸,撑起了林下经济的“致富伞”。当地充分利用杨树林地的天然荫蔽和湿润环境,大力发展赤松茸仿野生栽培。目前,全旗赤松茸种植面积已达500亩,其中核心产区金厂沟梁镇种植面积达450亩,林下种植占比超70%,亩产量达2500千克左右。按市场均价每千克12元计算,每亩净收益可达3万元以上。这种模式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且不占用基本农田,是高效利用林下空间的理想选择。产业发展离不开降本增效与市场拓展。当地引进黑龙江客商建设菌包厂,实现菌种培育、菌包制作本地化供应,降低种植成本30%以上。同时,引入吊袋栽培、温湿度智能调控等先进技术,实现亩产量提升40%。利用村内冷库对赤松茸进行分级保鲜,通过订单农业、电商平台结合冷链物流,确保鲜菇品质,延长销售周期,产品销往北京、山东等地。小小的赤松茸,已成为金厂沟梁镇助农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黄金产业”,生动诠释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下经济真谛。现在,赤松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正从南至北在敖汉大地蓬勃发展。
敖汉苜蓿:科技引擎添活力
敖汉旗立足全旗106.8万亩草原资源,实施科技兴草战略。大力发展以“敖汉苜蓿”为核心的优质牧草产业,取得显著生态与经济效益。以敖汉旗木源牧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的敖汉苜蓿种子基地建设,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科技引擎让敖汉苜蓿在沙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和农牧民增收上释放出十足活力。该基地位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总投资384万元,历时3年,已建成3000亩现代化苜蓿种子繁育基地。项目严格按“草成方、林成网、路相通、节水灌溉、机械配套”标准建设,目前,植被盖度已由29%提升至70%,植被平均高度从5厘米增至30厘米。年产优质敖汉苜蓿原种达60吨、牧草150吨,年销售收入达330万元,年利润约210万元。其产出的种子可辐射种植优质人工牧草12万亩,为科尔沁沙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提供坚实种源保障。
同时,敖汉旗着力推动产业标准化与品牌化。成功打造“敖汉苜蓿”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并于2024年12月发布赤峰市地方标准《敖汉苜蓿栽培技术规范》,成为全市生态文明领域首个由县级主导制定的标准。相关科技成果《科尔沁沙地南缘长刺蒺藜草综合防控技术》亦获评全国领先水平,敖汉旗真正地走出了一条草业振兴的特色之路。
林业碳汇:绿叶里的“金钥匙”
敖汉旗积极开发碳汇产业,为“绿色颜值”赋能生态价值。目前,已正式成立绿涛森林碳汇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全旗林业碳汇项目业主,承担全旗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管理工作。
敖汉旗森林资源丰富,规模可观,碳汇潜力巨大可期。目前,专业团队对碳汇项目地块进行了详尽的外业小班数据调查,内业数据整理工作也已全面完成。敖汉旗可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乔木林面积284万亩,经科学评估,可纳入本次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乔木林面积达255万亩。
敖汉旗正以林业碳汇项目为重要突破口,在广袤的林海中精心描绘绿色发展的新蓝图,让每一片绿叶都持续释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生动实践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
绿韵北疆:生态文旅展画卷
依托八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硕的生态建设成果,敖汉旗着力打造“生态+文旅”产业。
这里,群山环抱,碧水蜿蜒,林草丰茂,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绿色画卷。目前已建成的“内蒙古敖汉干部学院”以及12个生态建设教学点、雾气氤氲的热水温泉城、绿意盎然的绿缘生态观光园、清流潺潺的叫来河源景区等一大批景点,让敖汉成为了集教育培训、研学旅行、文化娱乐、农林科普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敖汉旗充分发挥“南山北沙”的独特地理格局、“全球500佳”环境奖“中国天然氧吧”等生态品牌效应及深厚的人文底蕴,科学布局生态旅游产业。在南部区域,依托群山叠翠、温泉汩汩的四家子热水汤和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敖汉旗正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集康养综合体和自然教育基地于一体的功能区,让清新的空气、葱郁的森林和疗愈的温泉成为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核心动力。在北部区域,依托《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三期》工程,以三义井林场治沙分场为核心,敖汉旗正努力将这片曾经的沙地转化为生态宣教与文化体验的沃土。规划建设沙地宣教示范基地1处、沙地光伏发电站1处,并配套木栈道、儿童乐园、露营地等体验设施,旨在治理后的金色沙丘与绿色屏障之间,为周边群众提供一个集度假休憩、科学教育及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提升。
敖汉“绿品”:惊艳亮相大商圈
敖汉旗在布局林草产业发展上,一方面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紧盯国内外市场,致力于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舞台展示敖汉林草品牌。在“内蒙古好物进北京”活动中,敖汉旗的文冠果油、沙棘汁、特色干鲜果品等成为首都消费者青睐的“草原珍品”;在浙江义乌、广西南宁等地的国际林产品博览会上,敖汉旗展台人流如织,沙漠之花沙棘饮品、有机山杏仁、赤松茸干品等,凭借独特品质和生态内涵吸引众多客商驻足洽谈。特别是在广西举办的2024年世界林产品及木制品展上,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沙棘原浆技压群芳,荣膺展会金奖,这不仅是对企业的肯定,更是对敖汉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可。这些成绩极大地提升了敖汉旗林草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昔日黄沙漫漫到如今绿富同兴,敖汉旗的林草产业崛起之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随着碳汇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链条的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以及林草产品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敖汉旗的林草产业必将释放出强劲动能,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更为夺目的“敖汉绿”与“敖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