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博彩官网

澳门博彩官网入口
通辽市防沙治沙经验做法
发布时间:2023-08-11 10:30:00           来源: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属于沙漠化极敏感和防风固沙极为重要的区域。一直以来,通辽市坚持不懈地把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天然草原修复、生态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三北”、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目前,全市有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中等治理),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近3000万亩农田、20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的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公路绿化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绿化全覆盖。沙区林草植被盖度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由过去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绿进沙退的良好局面,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通辽市防沙治沙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市整体来看,还正处在恶性向良性的过渡时期,好转与退化的可逆状态,形势不容乐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正处在滚石上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2019年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2714.32万亩,其中:流动沙地41.67万亩,半固定沙地48.89万亩,固定沙地2363.63万亩;沙化耕地260.13万亩;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390.12万亩。

、采取的措施

(一)高位推动、统筹推进,防沙治沙深入开展

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把防沙治沙工作和全市重大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通辽市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抓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通知》,从工程规划、组织实施等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多次召开工程调度会、推进会、观摩会,高位推动工程建设,真正把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总体布局中加以谋划实施。

(二)科技先行、提质增效,造林质量不断提升

为提高科尔沁沙地治量质量和成效,我市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探索、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防沙治沙技术。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多年防沙治沙生产实践中,确定了“两结合、两为主”(即: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造封飞相结合,以封为主)的生态治理方针。总结推广了“两行一带”、生物经济圈、植物再生沙障、沙漠锁边林等12种综合治沙模式,以及机械钻孔造林、控根造林等10余种抗旱造林治沙技术。在国土绿化中大力发展节水高效林业,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配置,尽可能选用杨柳榆、樟子松、五角枫等抗逆性较强的优良乡土树种。先进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防沙治沙的综合效益和质量。在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科左中旗珠日河、奈曼旗常兴穿沙公路两侧等地区形成若干个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相对集中连片的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沙治沙典型。

(三)出台条例、严格落实,沙化土地管理不断加强

为解决当前沙地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比现行法律法规更规范、更严密的《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错误经通辽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于202331日起施行。同时,通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对旗县市区年度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制定防沙治沙中长期规划,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旗县、苏木镇场、嘎查村,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加以考核。同时,在工作指导上坚持先易后难,抓不同的示范点,抓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模式,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分阶段确定治理目标,抓阶段性的成果,并进一步加强对沙化的监测与考核,给予地方政府领导权力、责任与压力。各旗县市区全面建立健全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结合重点区域绿化工作,落实部门防沙治沙任务和责任,对铁路、公路、河流和水渠两侧以及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的沙化土地,落实单位治理责任制,限期由责任单位负责组织造林种草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治理。定期对责任单位的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未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按规定追究责任。通过压实责任,做到层层抓落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取得的成效

(一)土地沙化实现良性逆转

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按照先易后难,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在气候持续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全市以年均综合治沙3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2004年中国科学院监测显示,通辽市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整体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的良性逆转;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2010—2019年通辽市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缩减趋势;2023年自治区气象局第19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分析显示:“通辽市植被覆盖度在80%以上,与历年相比,我区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大部增加明显。”通过不断治理,全市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科尔沁沙地达到了“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逐渐形成了生态与气候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态势。

(二)初步构建了功能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

全市3000多万亩沙地得到有效治理,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1500万亩农田、20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绿色通道建设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得到全部绿化。初步构建起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三)林草沙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以木材加工、果品、种苗花卉和绿色种养为主的林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木材加工业年产值5亿元左右;塞外红苹果、沙地葡萄、榛子等为主的鲜果产业基地达100万亩,山杏、大扁杏为主的干果类基地260多万亩,果品产业年产值达13亿元;林木种苗花卉培育面积10余万亩,每年提供种苗花卉2亿株,年产值达6亿元;蒙医药种植、食用菌培育等绿色种养有序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蒙药材基地20多万亩,3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10亿元;坚持防沙治沙与发展工业相结合,从简单的出售原砂逐步向高深加工型转变,着力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已形成了以玻璃、硅砂开采深加工、水泥、砂砖为主要框架的用沙产业体系。福耀集团(玻璃)、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等一批规模用沙企业正在向高层次产业方向发展,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依托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独特的自然景观的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到30亿元。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工作打算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投入、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确保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组织自然资源、林草、农牧、气象等部门,进一步摸清科尔沁沙地现状底数。在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管控的基础上,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按照“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规划,明确治理任务、时间表、作战图,每届政府都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升森林、沙地、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产业体系,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

(二)分类施策,重点突破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依托“三北”工程、山水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科学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理,逐一歼灭。要集中重点治理六大沙带,即:科左后旗北部阿古拉、茂道吐、努古斯台沙带;奈曼旗老哈河和教来河沿岸沙带;科左中旗西北部珠日河牧场、希伯花、花胡硕、花吐古拉沙带;库伦旗北部塔敏查干沙带;扎鲁特旗北部格日朝鲁及南部乌力吉木仁河沿沙带;开鲁县北沼沙带。

对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主要采取设置机械沙障、植物再生沙障、营造沙漠锁边林和防风固沙林带、封禁保护等措施进行治理。

对固定沙地,主要采取封禁保护、营造防护林网林带、免耕补播种草等措施进行治理。同时要节约生态用水,坚持以水定绿,发展节水林草。

对沙化和潜在沙化耕地,主要采取优化种植业结构、留茬免耕、控制开采地下水等措施,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逐步修复耕地生态。禁止大面积、大规模种植花生、西瓜等容易引起土地沙化的作物。

对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属于宜林荒沙地类的,主要采取造林种草措施进行治理;属于草原地类的,主要采取封禁保护、草地改良等措施进行修复。

(三)严格保护,巩固成果

将保护好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工作制度,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强化法律监督,严格执行《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持续开展破坏草地林地违规违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巩固、扩大防沙治沙成果,逐步恢复科尔沁疏林草原原始风貌。

(四)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打造典型

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保护和修复,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山水林田湖草沙集中连片区域联防联治,高质量推进,围绕集中打造多个典型,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精品点、精品区。

(五)合理开发利用,治沙致富共赢

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林草沙产业。稳步发展以“塞外红”苹果、沙棘、文冠果、元宝枫、榛子等经济林产业;依托自然保护区、山地草原、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森林草原生态旅游产业;把光伏发电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光伏电站外围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光伏板下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种植中药材等绿色经济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林木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殖、食用菌培育和中草药等林下经济产业,着力实现群众增收、大地增绿。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

坚持党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列入对旗县市区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与保护。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搞好部门联动,发改、财政、农牧、林草、水利、气象等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加强团结协作,协同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积极向上协调、争取“三北”、重点区域绿化、植被恢复费、经济林补贴等国家、自治区项目和资金。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防沙治沙;鼓励企业及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林草沙产业基地,融合沙地治理与林草产业发展,逆向拉动防沙治沙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档  :
分享
主办单位:澳门博彩官网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保护总站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学苑东街23号
电话:0471-3380600 邮编:010020
蒙ICP备19003945号-1
 

通辽市防沙治沙经验做法

发布时间:2023-08-11
来源: 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
朗读

通辽市防沙治沙经验做法,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属于沙漠化极敏感和防风固沙极为重要的区域。一直以来,通辽市坚持不懈地把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天然草原修复、生态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三北”、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目前,全市有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中等治理),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近3000万亩农田、20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的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公路绿化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绿化全覆盖。沙区林草植被盖度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由过去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绿进沙退的良好局面,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通辽市防沙治沙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市整体来看,还正处在恶性向良性的过渡时期,好转与退化的可逆状态,形势不容乐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正处在滚石上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2019年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2714.32万亩,其中:流动沙地41.67万亩,半固定沙地48.89万亩,固定沙地2363.63万亩;沙化耕地260.13万亩;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390.12万亩。
  一、采取的措施
  (一)高位推动、统筹推进,防沙治沙深入开展
  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把防沙治沙工作和全市重大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通辽市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抓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通知》,从工程规划、组织实施等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多次召开工程调度会、推进会、观摩会,高位推动工程建设,真正把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总体布局中加以谋划实施。
  (二)科技先行、提质增效,造林质量不断提升
  为提高科尔沁沙地治量质量和成效,我市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探索、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防沙治沙技术。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多年防沙治沙生产实践中,确定了“两结合、两为主”(即: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造封飞相结合,以封为主)的生态治理方针。总结推广了“两行一带”、生物经济圈、植物再生沙障、沙漠锁边林等12种综合治沙模式,以及机械钻孔造林、控根造林等10余种抗旱造林治沙技术。在国土绿化中大力发展节水高效林业,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配置,尽可能选用杨柳榆、樟子松、五角枫等抗逆性较强的优良乡土树种。先进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防沙治沙的综合效益和质量。在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科左中旗珠日河、奈曼旗常兴穿沙公路两侧等地区形成若干个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相对集中连片的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沙治沙典型。
  (三)出台条例、严格落实,沙化土地管理不断加强
  为解决当前沙地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比现行法律法规更规范、更严密的《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此错误经通辽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同时,通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对旗县市区年度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制定防沙治沙中长期规划,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旗县、苏木镇场、嘎查村,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加以考核。同时,在工作指导上坚持先易后难,抓不同的示范点,抓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模式,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分阶段确定治理目标,抓阶段性的成果,并进一步加强对沙化的监测与考核,给予地方政府领导权力、责任与压力。各旗县市区全面建立健全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结合重点区域绿化工作,落实部门防沙治沙任务和责任,对铁路、公路、河流和水渠两侧以及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的沙化土地,落实单位治理责任制,限期由责任单位负责组织造林种草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治理。定期对责任单位的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未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按规定追究责任。通过压实责任,做到层层抓落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取得的成效
  (一)土地沙化实现良性逆转
  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按照先易后难,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在气候持续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全市以年均综合治沙3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2004年中国科学院监测显示,通辽市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整体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的良性逆转;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2010—2019年通辽市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缩减趋势;2023年自治区气象局第19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分析显示:“通辽市植被覆盖度在80%以上,与历年相比,我区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大部增加明显。”通过不断治理,全市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科尔沁沙地达到了“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逐渐形成了生态与气候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态势。
  (二)初步构建了功能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
  全市3000多万亩沙地得到有效治理,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1500万亩农田、20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绿色通道建设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得到全部绿化。初步构建起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三)林草沙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以木材加工、果品、种苗花卉和绿色种养为主的林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木材加工业年产值5亿元左右;塞外红苹果、沙地葡萄、榛子等为主的鲜果产业基地达100万亩,山杏、大扁杏为主的干果类基地260多万亩,果品产业年产值达13亿元;林木种苗花卉培育面积10余万亩,每年提供种苗花卉2亿株,年产值达6亿元;蒙医药种植、食用菌培育等绿色种养有序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蒙药材基地20多万亩,3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10亿元;坚持防沙治沙与发展工业相结合,从简单的出售原砂逐步向高深加工型转变,着力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已形成了以玻璃、硅砂开采深加工、水泥、砂砖为主要框架的用沙产业体系。福耀集团(玻璃)、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等一批规模用沙企业正在向高层次产业方向发展,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依托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独特的自然景观的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到30亿元。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三、工作打算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投入、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确保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组织自然资源、林草、农牧、气象等部门,进一步摸清科尔沁沙地现状底数。在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管控的基础上,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按照“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规划,明确治理任务、时间表、作战图,每届政府都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升森林、沙地、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产业体系,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
  (二)分类施策,重点突破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依托“三北”工程、山水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科学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理,逐一歼灭。要集中重点治理六大沙带,即:科左后旗北部阿古拉、茂道吐、努古斯台沙带;奈曼旗老哈河和教来河沿岸沙带;科左中旗西北部珠日河牧场、希伯花、花胡硕、花吐古拉沙带;库伦旗北部塔敏查干沙带;扎鲁特旗北部格日朝鲁及南部乌力吉木仁河沿沙带;开鲁县北沼沙带。
  对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主要采取设置机械沙障、植物再生沙障、营造沙漠锁边林和防风固沙林带、封禁保护等措施进行治理。
  对固定沙地,主要采取封禁保护、营造防护林网林带、免耕补播种草等措施进行治理。同时要节约生态用水,坚持以水定绿,发展节水林草。
  对沙化和潜在沙化耕地,主要采取优化种植业结构、留茬免耕、控制开采地下水等措施,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逐步修复耕地生态。禁止大面积、大规模种植花生、西瓜等容易引起土地沙化的作物。
  对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属于宜林荒沙地类的,主要采取造林种草措施进行治理;属于草原地类的,主要采取封禁保护、草地改良等措施进行修复。
  (三)严格保护,巩固成果
  将保护好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工作制度,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强化法律监督,严格执行《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持续开展破坏草地林地违规违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巩固、扩大防沙治沙成果,逐步恢复科尔沁疏林草原原始风貌。
  (四)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打造典型
  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保护和修复,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山水林田湖草沙集中连片区域联防联治,高质量推进,围绕集中打造多个典型,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精品点、精品区。
  (五)合理开发利用,治沙致富共赢
  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林草沙产业。稳步发展以“塞外红”苹果、沙棘、文冠果、元宝枫、榛子等经济林产业;依托自然保护区、山地草原、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森林草原生态旅游产业;把光伏发电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光伏电站外围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光伏板下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种植中药材等绿色经济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林木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殖、食用菌培育和中草药等林下经济产业,着力实现群众增收、大地增绿。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
  坚持党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列入对旗县市区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与保护。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搞好部门联动,发改、财政、农牧、林草、水利、气象等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加强团结协作,协同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积极向上协调、争取“三北”、重点区域绿化、植被恢复费、经济林补贴等国家、自治区项目和资金。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防沙治沙;鼓励企业及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林草沙产业基地,融合沙地治理与林草产业发展,逆向拉动防沙治沙工作。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属于沙漠化极敏感和防风固沙极为重要的区域。一直以来,通辽市坚持不懈地把防沙治沙、造林绿化、天然草原修复、生态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三北”、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目前,全市有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中等治理),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近3000万亩农田、20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的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公路绿化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绿化全覆盖。沙区林草植被盖度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由过去的沙进人退,到现在的绿进沙退的良好局面,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通辽市防沙治沙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市整体来看,还正处在恶性向良性的过渡时期,好转与退化的可逆状态,形势不容乐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正处在滚石上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2019年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通辽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2714.32万亩,其中:流动沙地41.67万亩,半固定沙地48.89万亩,固定沙地2363.63万亩;沙化耕地260.13万亩;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390.12万亩。

、采取的措施

(一)高位推动、统筹推进,防沙治沙深入开展

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把防沙治沙工作和全市重大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通辽市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抓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通知》,从工程规划、组织实施等全过程加强组织领导,多次召开工程调度会、推进会、观摩会,高位推动工程建设,真正把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总体布局中加以谋划实施。

(二)科技先行、提质增效,造林质量不断提升

为提高科尔沁沙地治量质量和成效,我市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探索、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防沙治沙技术。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多年防沙治沙生产实践中,确定了“两结合、两为主”(即: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造封飞相结合,以封为主)的生态治理方针。总结推广了“两行一带”、生物经济圈、植物再生沙障、沙漠锁边林等12种综合治沙模式,以及机械钻孔造林、控根造林等10余种抗旱造林治沙技术。在国土绿化中大力发展节水高效林业,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配置,尽可能选用杨柳榆、樟子松、五角枫等抗逆性较强的优良乡土树种。先进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防沙治沙的综合效益和质量。在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科左中旗珠日河、奈曼旗常兴穿沙公路两侧等地区形成若干个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相对集中连片的造封飞、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沙治沙典型。

(三)出台条例、严格落实,沙化土地管理不断加强

为解决当前沙地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比现行法律法规更规范、更严密的《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错误经通辽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于202331日起施行。同时,通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对旗县市区年度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制定防沙治沙中长期规划,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旗县、苏木镇场、嘎查村,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加以考核。同时,在工作指导上坚持先易后难,抓不同的示范点,抓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模式,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分阶段确定治理目标,抓阶段性的成果,并进一步加强对沙化的监测与考核,给予地方政府领导权力、责任与压力。各旗县市区全面建立健全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结合重点区域绿化工作,落实部门防沙治沙任务和责任,对铁路、公路、河流和水渠两侧以及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的沙化土地,落实单位治理责任制,限期由责任单位负责组织造林种草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治理。定期对责任单位的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未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按规定追究责任。通过压实责任,做到层层抓落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取得的成效

(一)土地沙化实现良性逆转

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按照先易后难,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在气候持续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全市以年均综合治沙3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2004年中国科学院监测显示,通辽市范围内的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了整体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的良性逆转;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2010—2019年通辽市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缩减趋势;2023年自治区气象局第19期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分析显示:“通辽市植被覆盖度在80%以上,与历年相比,我区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大部增加明显。”通过不断治理,全市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科尔沁沙地达到了“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逐渐形成了生态与气候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态势。

(二)初步构建了功能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

全市3000多万亩沙地得到有效治理,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1500万亩农田、20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绿色通道建设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得到全部绿化。初步构建起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三)林草沙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以木材加工、果品、种苗花卉和绿色种养为主的林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木材加工业年产值5亿元左右;塞外红苹果、沙地葡萄、榛子等为主的鲜果产业基地达100万亩,山杏、大扁杏为主的干果类基地260多万亩,果品产业年产值达13亿元;林木种苗花卉培育面积10余万亩,每年提供种苗花卉2亿株,年产值达6亿元;蒙医药种植、食用菌培育等绿色种养有序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蒙药材基地20多万亩,3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10亿元;坚持防沙治沙与发展工业相结合,从简单的出售原砂逐步向高深加工型转变,着力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已形成了以玻璃、硅砂开采深加工、水泥、砂砖为主要框架的用沙产业体系。福耀集团(玻璃)、北京仁创科技集团等一批规模用沙企业正在向高层次产业方向发展,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依托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独特的自然景观的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到30亿元。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工作打算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投入、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确保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组织自然资源、林草、农牧、气象等部门,进一步摸清科尔沁沙地现状底数。在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管控的基础上,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按照“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规划,明确治理任务、时间表、作战图,每届政府都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升森林、沙地、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和林草沙产业体系,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

(二)分类施策,重点突破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依托“三北”工程、山水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科学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理,逐一歼灭。要集中重点治理六大沙带,即:科左后旗北部阿古拉、茂道吐、努古斯台沙带;奈曼旗老哈河和教来河沿岸沙带;科左中旗西北部珠日河牧场、希伯花、花胡硕、花吐古拉沙带;库伦旗北部塔敏查干沙带;扎鲁特旗北部格日朝鲁及南部乌力吉木仁河沿沙带;开鲁县北沼沙带。

对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主要采取设置机械沙障、植物再生沙障、营造沙漠锁边林和防风固沙林带、封禁保护等措施进行治理。

对固定沙地,主要采取封禁保护、营造防护林网林带、免耕补播种草等措施进行治理。同时要节约生态用水,坚持以水定绿,发展节水林草。

对沙化和潜在沙化耕地,主要采取优化种植业结构、留茬免耕、控制开采地下水等措施,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逐步修复耕地生态。禁止大面积、大规模种植花生、西瓜等容易引起土地沙化的作物。

对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属于宜林荒沙地类的,主要采取造林种草措施进行治理;属于草原地类的,主要采取封禁保护、草地改良等措施进行修复。

(三)严格保护,巩固成果

将保护好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工作制度,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强化法律监督,严格执行《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持续开展破坏草地林地违规违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巩固、扩大防沙治沙成果,逐步恢复科尔沁疏林草原原始风貌。

(四)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打造典型

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保护和修复,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山水林田湖草沙集中连片区域联防联治,高质量推进,围绕集中打造多个典型,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精品点、精品区。

(五)合理开发利用,治沙致富共赢

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林草沙产业。稳步发展以“塞外红”苹果、沙棘、文冠果、元宝枫、榛子等经济林产业;依托自然保护区、山地草原、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森林草原生态旅游产业;把光伏发电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光伏电站外围用草方格沙障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体系,光伏板下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种植中药材等绿色经济作物,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发展林木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殖、食用菌培育和中草药等林下经济产业,着力实现群众增收、大地增绿。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

坚持党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列入对旗县市区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与保护。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搞好部门联动,发改、财政、农牧、林草、水利、气象等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加强团结协作,协同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积极向上协调、争取“三北”、重点区域绿化、植被恢复费、经济林补贴等国家、自治区项目和资金。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防沙治沙;鼓励企业及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林草沙产业基地,融合沙地治理与林草产业发展,逆向拉动防沙治沙工作。

亚洲十大在线博彩平台排名 6686体育集团官网 澳门威尼斯人在线赌场 皇冠博彩 体育博彩 四平市水利局 咸宁市科技局 浙江省水利厅 孝感市林业局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