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我们迎来了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科学治沙 兴业利民” ,深刻诠释了荒漠化治理与生态、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呼伦贝尔沙地,作为全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确保“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生态安全线,其生态区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经的呼伦贝尔沙地却是另一番景象,沙地边缘不断向外扩展,沙地内部活化严重,吞噬着草原,危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防沙治沙视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及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在治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科学施策,工程治理,加强管护,休牧、禁牧,生态移民,广泛宣传等综合措施。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819.01万亩,自2009年首次出现缩减以来,到2019年已呈现出连续3次持续缩减态势,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折。
如今,沙区林草植被生长茂盛,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区林草植被显著恢复,植被盖度达到76%以上,植被丰富度大幅提高,多种优质草种重现生机。沙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猎隼、草原雕、蓑羽鹤、沙狐、赤狐等珍稀动物频繁现身,河流、湖泊周边栖息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斑猫的首次发现。曾经困扰当地居民的沙埋房屋、草场沙化、道路被流沙埋没、交通受阻等现象已大为改观,沙尘日数从治理前年均15天降至如今的1.63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沙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当前,呼伦贝尔市正在扎实推进“十四五”防沙治沙工作,秉持“三北精神”,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今年的防沙治沙任务正在稳步推进。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成果,是我们守护绿色家园的生动实践,每一片绿色都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进程。
呼伦贝尔沙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袭 , 6月17日,我们迎来了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科学治沙 兴业利民” ,深刻诠释了荒漠化治理与生态、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呼伦贝尔沙地,作为全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确保“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生态安全线,其生态区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经的呼伦贝尔沙地却是另一番景象,沙地边缘不断向外扩展,沙地内部活化严重,吞噬着草原,危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防沙治沙视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及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在治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科学施策,工程治理,加强管护,休牧、禁牧,生态移民,广泛宣传等综合措施。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819.01万亩,自2009年首次出现缩减以来,到2019年已呈现出连续3次持续缩减态势,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折。如今,沙区林草植被生长茂盛,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区林草植被显著恢复,植被盖度达到76%以上,植被丰富度大幅提高,多种优质草种重现生机。沙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猎隼、草原雕、蓑羽鹤、沙狐、赤狐等珍稀动物频繁现身,河流、湖泊周边栖息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斑猫的首次发现。曾经困扰当地居民的沙埋房屋、草场沙化、道路被流沙埋没、交通受阻等现象已大为改观,沙尘日数从治理前年均15天降至如今的1.63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沙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当前,呼伦贝尔市正在扎实推进“十四五”防沙治沙工作,秉持“三北精神”,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今年的防沙治沙任务正在稳步推进。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成果,是我们守护绿色家园的生动实践,每一片绿色都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进程。
6月17日,我们迎来了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科学治沙 兴业利民” ,深刻诠释了荒漠化治理与生态、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呼伦贝尔沙地,作为全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确保“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生态安全线,其生态区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曾经的呼伦贝尔沙地却是另一番景象,沙地边缘不断向外扩展,沙地内部活化严重,吞噬着草原,危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防沙治沙视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及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在治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科学施策,工程治理,加强管护,休牧、禁牧,生态移民,广泛宣传等综合措施。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现有沙化土地面积1819.01万亩,自2009年首次出现缩减以来,到2019年已呈现出连续3次持续缩减态势,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折。
如今,沙区林草植被生长茂盛,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区林草植被显著恢复,植被盖度达到76%以上,植被丰富度大幅提高,多种优质草种重现生机。沙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猎隼、草原雕、蓑羽鹤、沙狐、赤狐等珍稀动物频繁现身,河流、湖泊周边栖息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草原斑猫的首次发现。曾经困扰当地居民的沙埋房屋、草场沙化、道路被流沙埋没、交通受阻等现象已大为改观,沙尘日数从治理前年均15天降至如今的1.63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沙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当前,呼伦贝尔市正在扎实推进“十四五”防沙治沙工作,秉持“三北精神”,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今年的防沙治沙任务正在稳步推进。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成果,是我们守护绿色家园的生动实践,每一片绿色都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