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内蒙古的主战区,我们连续六天深入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报道各地“三北”攻坚战取得的显著战果,今天起我们聚焦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风沙源,两年来,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已完成防沙治沙1065万亩,绿毯铺野的草原迎来重生,昔日京津“风沙源”变成首都“后花园”。真切感受全区上下勠力同心防沙治沙的坚韧与成果,俯瞰北疆绿色长城锁住黄沙的亮丽画卷,10集系列报道《鏖战“三北” 共筑绿色长城》今日播出第七篇《又见草原:从京津“风沙源”到首都“后花园”》。
内蒙古台记者 苏雅 这里是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地处内蒙古中部、京津地区的西北方向,是京津风沙源的上游区域和关键生态屏障。大家看我身旁这片长到一人多高的黄柳,很难让人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流动沙丘。现在,一眼望去,绿色尽收眼底。
浑善达克沙地超过80%的区域面积在锡林郭勒盟。这里是京津风沙源的主要策源地和路经区。历史上的浑善达克沙地,曾是水草丰美的草原。然而由于干旱和过度放牧等因素,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国家率先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剩下的都是最难治理的部分。
2023年8月,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打响。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正蓝旗采用“灌木固沙为主、机械沙障为辅”的综合固沙方法,变治沙“人海战术”为“机械会战”。同时通过“以工代赈”,让农牧民由治沙“看客”变为治沙“主角”。刚刚下过雨,赛额尔登带领着当地牧民补种黄柳、羊草。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阿拉台嘎查支部书记 赛额尔登 过去咱们都是一片一片大沙漠,你看,现在绿绿的。今年雨水好,沙柳成活率达到97%、98%是有了。草场治理好了,肯定没问题。
记者 有信心。
赛额尔登 有信心!
既治沙、又致富。正蓝旗让参与治沙建设和后期管护的牧民获得劳务报酬,全旗已吸纳4000多名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人均增收1.5万元。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委书记 李博峰 持续巩固治理成效,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的多元共治机制,有效遏制了京津冀地区的风沙侵蚀,构筑起一道生态绿色长城。
两年来,锡林郭勒盟治理流动沙地30万亩,半固定和固定沙地225万亩,完成生态建设任务达到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6.9%。多伦县的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将400多万亩沙化土地牢牢锁住;正镶白旗1600名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参与治沙,人均年增收2.14万元。浑善达克沙地年均沙尘暴次数较2000年减少了95%,北京市沙尘天气年均发生次数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初期减少84.6%。
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乌日根巴雅尔 2023年以来,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草原植被盖度稳步提升,部分地区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
在宝绍岱苏木扎鲁特嘎查牧民乌日图那松家的草场上,有一片200亩的茂密的杨树林,1万多棵树是一家三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种下的。当年种树的艰辛历历在目,眼前草场的新绿更让他充满希望。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扎鲁特嘎查牧民 乌日图那松 (当年)拿两个水桶(在)那边浇,我们套两个毛驴(车),6小时到正蓝旗拉过来,就开始种这一片杨树。 现在我快60岁,还得坚持跟我们孩子,跟我们嘎查的年轻人治理我们家乡。
内蒙古台记者 苏雅 “人努力,天帮忙”。雨水丰沛与生态治理的叠加效应,让今年锡林郭勒盟的草原和沙生植物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生态修复后,这片区域将形成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浑善达克沙地这片曾经威胁京津地区的“大沙盆”正在被牢牢地封印,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绿色家园。
鏖战“三北” 共筑绿色长城(七)|又见草原:从京津“风沙源”到首都“后花园”, 沿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内蒙古的主战区,我们连续六天深入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报道各地“三北”攻坚战取得的显著战果,今天起我们聚焦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风沙源,两年来,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已完成防沙治沙1065万亩,绿毯铺野的草原迎来重生,昔日京津“风沙源”变成首都“后花园”。真切感受全区上下勠力同心防沙治沙的坚韧与成果,俯瞰北疆绿色长城锁住黄沙的亮丽画卷,10集系列报道《鏖战“三北” 共筑绿色长城》今日播出第七篇《又见草原:从京津“风沙源”到首都“后花园”》。内蒙古台记者 苏雅 这里是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地处内蒙古中部、京津地区的西北方向,是京津风沙源的上游区域和关键生态屏障。大家看我身旁这片长到一人多高的黄柳,很难让人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流动沙丘。现在,一眼望去,绿色尽收眼底。浑善达克沙地超过80%的区域面积在锡林郭勒盟。这里是京津风沙源的主要策源地和路经区。历史上的浑善达克沙地,曾是水草丰美的草原。然而由于干旱和过度放牧等因素,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国家率先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剩下的都是最难治理的部分。2023年8月,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打响。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正蓝旗采用“灌木固沙为主、机械沙障为辅”的综合固沙方法,变治沙“人海战术”为“机械会战”。同时通过“以工代赈”,让农牧民由治沙“看客”变为治沙“主角”。刚刚下过雨,赛额尔登带领着当地牧民补种黄柳、羊草。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阿拉台嘎查支部书记 赛额尔登 过去咱们都是一片一片大沙漠,你看,现在绿绿的。今年雨水好,沙柳成活率达到97%、98%是有了。草场治理好了,肯定没问题。记者 有信心。赛额尔登 有信心!既治沙、又致富。正蓝旗让参与治沙建设和后期管护的牧民获得劳务报酬,全旗已吸纳4000多名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人均增收1.5万元。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委书记 李博峰 持续巩固治理成效,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的多元共治机制,有效遏制了京津冀地区的风沙侵蚀,构筑起一道生态绿色长城。两年来,锡林郭勒盟治理流动沙地30万亩,半固定和固定沙地225万亩,完成生态建设任务达到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6.9%。多伦县的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将400多万亩沙化土地牢牢锁住;正镶白旗1600名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参与治沙,人均年增收2.14万元。浑善达克沙地年均沙尘暴次数较2000年减少了95%,北京市沙尘天气年均发生次数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初期减少84.6%。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乌日根巴雅尔 2023年以来,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草原植被盖度稳步提升,部分地区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在宝绍岱苏木扎鲁特嘎查牧民乌日图那松家的草场上,有一片200亩的茂密的杨树林,1万多棵树是一家三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种下的。当年种树的艰辛历历在目,眼前草场的新绿更让他充满希望。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扎鲁特嘎查牧民 乌日图那松 (当年)拿两个水桶(在)那边浇,我们套两个毛驴(车),6小时到正蓝旗拉过来,就开始种这一片杨树。 现在我快60岁,还得坚持跟我们孩子,跟我们嘎查的年轻人治理我们家乡。内蒙古台记者 苏雅 “人努力,天帮忙”。雨水丰沛与生态治理的叠加效应,让今年锡林郭勒盟的草原和沙生植物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生态修复后,这片区域将形成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浑善达克沙地这片曾经威胁京津地区的“大沙盆”正在被牢牢地封印,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绿色家园。
沿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内蒙古的主战区,我们连续六天深入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报道各地“三北”攻坚战取得的显著战果,今天起我们聚焦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风沙源,两年来,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已完成防沙治沙1065万亩,绿毯铺野的草原迎来重生,昔日京津“风沙源”变成首都“后花园”。真切感受全区上下勠力同心防沙治沙的坚韧与成果,俯瞰北疆绿色长城锁住黄沙的亮丽画卷,10集系列报道《鏖战“三北” 共筑绿色长城》今日播出第七篇《又见草原:从京津“风沙源”到首都“后花园”》。
内蒙古台记者 苏雅 这里是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地处内蒙古中部、京津地区的西北方向,是京津风沙源的上游区域和关键生态屏障。大家看我身旁这片长到一人多高的黄柳,很难让人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流动沙丘。现在,一眼望去,绿色尽收眼底。
浑善达克沙地超过80%的区域面积在锡林郭勒盟。这里是京津风沙源的主要策源地和路经区。历史上的浑善达克沙地,曾是水草丰美的草原。然而由于干旱和过度放牧等因素,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国家率先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剩下的都是最难治理的部分。
2023年8月,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打响。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正蓝旗采用“灌木固沙为主、机械沙障为辅”的综合固沙方法,变治沙“人海战术”为“机械会战”。同时通过“以工代赈”,让农牧民由治沙“看客”变为治沙“主角”。刚刚下过雨,赛额尔登带领着当地牧民补种黄柳、羊草。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阿拉台嘎查支部书记 赛额尔登 过去咱们都是一片一片大沙漠,你看,现在绿绿的。今年雨水好,沙柳成活率达到97%、98%是有了。草场治理好了,肯定没问题。
记者 有信心。
赛额尔登 有信心!
既治沙、又致富。正蓝旗让参与治沙建设和后期管护的牧民获得劳务报酬,全旗已吸纳4000多名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人均增收1.5万元。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委书记 李博峰 持续巩固治理成效,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的多元共治机制,有效遏制了京津冀地区的风沙侵蚀,构筑起一道生态绿色长城。
两年来,锡林郭勒盟治理流动沙地30万亩,半固定和固定沙地225万亩,完成生态建设任务达到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6.9%。多伦县的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将400多万亩沙化土地牢牢锁住;正镶白旗1600名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参与治沙,人均年增收2.14万元。浑善达克沙地年均沙尘暴次数较2000年减少了95%,北京市沙尘天气年均发生次数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初期减少84.6%。
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 局长 乌日根巴雅尔 2023年以来,沙化土地治理成效显著,草原植被盖度稳步提升,部分地区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
在宝绍岱苏木扎鲁特嘎查牧民乌日图那松家的草场上,有一片200亩的茂密的杨树林,1万多棵树是一家三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种下的。当年种树的艰辛历历在目,眼前草场的新绿更让他充满希望。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扎鲁特嘎查牧民 乌日图那松 (当年)拿两个水桶(在)那边浇,我们套两个毛驴(车),6小时到正蓝旗拉过来,就开始种这一片杨树。 现在我快60岁,还得坚持跟我们孩子,跟我们嘎查的年轻人治理我们家乡。
内蒙古台记者 苏雅 “人努力,天帮忙”。雨水丰沛与生态治理的叠加效应,让今年锡林郭勒盟的草原和沙生植物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生态修复后,这片区域将形成温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浑善达克沙地这片曾经威胁京津地区的“大沙盆”正在被牢牢地封印,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绿色家园。